同心聚力、不懈推动TMB标准化进程 | TBM医研企合作线上座谈会(第十三期)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May 12, 2022 5:27:53 PM更新时间:May 12, 2022 5:27:53 PM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也已写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要点》。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积极践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理念,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验证、产业发展全链条的合作与整合,与领域内优势企业共建、共享科技创新生态圈。


鉴于近期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增大,但相识、交流、合作不能因疫情而阻隔。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积极筹备“TBM线上医研企合作座谈会”系列免费公益活动,旨在发挥学会的技术资源、科研资源及医疗资源优势,邀请领域的学术和临床知名专家及领域上、中、下游创新企业合作伙伴,搭建线上小型化、深度沟通、问题导向的医研企合作沟通平台。2022年3月9日19:00,第十三期“TBM医研企合作线上座谈会”圆满举办。


图片


本期线上活动邀请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聂勇战教授、重庆市中医院辇伟奇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元志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章必成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叶凯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修宇教授、江苏先声医学诊断有限公司科研&生信高级总监郭昊博士、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医疗官胡云富博士、求臻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王东亮博士、北京迈基诺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伍建博士、杭州瑞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CTO王涛博士、北京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肿瘤事业部首席生信科学家张敏博士、角井(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周一鸣博士、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张宪博士,共同就“肿瘤免疫负荷(TMB)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这一主题展开激烈的探讨。


《 专家介绍 》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会议由辇伟奇教授主持,聂勇战教授致辞表示去年在编写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肿瘤免疫负荷(TMB)专家共识,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该共识的重要意义,大家深刻意识到要把肿瘤伴随诊断推动好,只有临床专家和基础科学家是不够的,必须要和企业家整合起来,形成一盘棋,达到某种程度上的资源共享。为此肿瘤标志专委会秉承整合理念组织本次座谈会活动,希望与会医研企专家充分交流,推动更深入的合作。


随后辇伟奇教授介绍TMB专家共识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被后继专家共识广泛引用,直接推动了中国TMB标准化进程。去年受限于疫情的影响没有及时进行巡讲,今年计划在4月至9月份配合《案例集》编撰实施巡讲,鼓励开展研究者发起的项目,积累自己的数据和经验,由重庆、广州、天津、成都、武汉等编撰者发起。在巡讲后计划在今年10月份启动专家共识的更新,更新的要点是:TMB临床检测价值的重构与拓展,bTMB的检测进展与临床应用,特定肿瘤tTMB检测内涵与计算规则,TNB的检测规则与临床应用前景,TMB与相关免疫标志物在不同免疫治疗策略中的应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临床转化研究突出的专家和国内知名企业的研发总监,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推动TMB专家共识的巡讲和更新。


专委会办公室杨羊老师介绍了肿瘤标志专委会及TBM线上医研企合作座谈会情况,特别介绍随着新型NGS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临床病例诊治带来了新的思路,为此专委会在1月15日启动《肿瘤分子诊断标志物典型应用案例集》编写工作,希望更多TMB疑难案例入选案例集。专委会已成功组织十二期医研企座谈会,期待第十三期精彩探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章必成教授指出对TMB的认识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批准TMB-H实体瘤可以采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但因为TMB检测价格昂贵、TMB预测效率有待提高、TMB检测在绝大部分医院需要外送检测、临床专家对TMB报告的解读不够深入四点原因制约了TMB在临床的应用。为此需要通过巡讲、依托更多的临床研究和成本方面进行深入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叶凯教授指出目前很多公司都可以开展TMB检测,但对患者来说,样本送到不同的公司运用不同的测序手段,检测的区间也不一样,给出的推荐方案最好是一致的,不然可能影响到患者后继的治疗,也不利于TMB的推广。建议可以有标准化推荐的基因组检测区间以及统一的标准化计算的方式,有个保底的数值,大家可以相互比较,如果是院内开展更需要建好SOP,希望专委会发挥更大作用,联合企业推动合作促进TMB标准化方面的protocol制定。另外目前用到的很多指标还是使用TCGA数据库中欧美的数据,希望TMB检测适应国内的遗传背景。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元志教授建议国内基因检测公司数据库质控参差不齐,最好有全国性的专家团队进行把关前期样本质量。另外关于知识库的建立,难点在临床表型和基因型怎样对接,像TMB国外推荐按照MSK的cut-off值按照10的标准,国内不同公司基于自己数据库计算cut-off有所不同,很难统一,还需要多方加入做很多工作。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修宇教授介绍在免疫治疗时代怎么样让无效的病人变的有效?怎么样让有效的病人变的更有效?怎么样让免疫治疗变的更安全?针对这三个临床医生更关切的角度,TMB很可能不是预测指标,而是预后指标,TMB的cut-off值不同公司的计算方法也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另外对免疫安全,在找不到比较好的免疫标志物的前提下,我们能否把免疫风暴的病人的标志物挑出来进行评估?


江苏先声医学诊断有限公司科研&生信高级总监郭昊博士介绍先声药业全球首个皮下注射PD-L1抗体恩沃利单抗注射液已获批,先声诊断伴随诊断试剂盒也在研发中,泛癌种伴随诊断产品Onco500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用大panel取代全外显子检测(WES)时候如何进行标准化?基于什么样的数据库?大于300基因的panel到底选哪些基因?各企业都有不同的考虑,也是在标准化进程中的难点。


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医疗官胡云富博士介绍了如何评估肿瘤NGS大panel的TMB检测性能。首先,编码区覆盖范围足够大是基础。同时,变异位点检测的准确性、TMB检测的精密度、TMB值与国家参考品及WES的一致性是衡量TMB检测性能的重要方式。泛生子产品Onco PanScan不仅经过了上述严格性能验证,与WES结果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而且在多项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NCCL)室间质评相关项目中成绩位列第一。Onco PanScan目前已获欧盟CE认证、通过国内注册检验进入临床阶段。


求臻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王东亮博士介绍求臻医学做为合作单位参加胡毅教授牵头组织的基于TMB的NSCLC免疫治疗分子标志物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一些特征基因突变的分子标志物模型可以有效地填补TMB和PD-L1对ICIs疗效预测的盲区,实现对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精准分组。此项研究基于ChosenOne泛癌种大Panel产品检测TMB信息,产品同步检测1123个基因的DNA信息和89个基因的RNA信息,适用于肿瘤患者变异图谱的全景检测和精准融合变异分析。


北京迈基诺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伍建博士、北京迈基诺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信息部总监刘娜博士介绍了GenCap DNA双链基因捕获技术专利的原理和优势,双链捕获使得SNP MAF偏差减少,保证低频突变的检测。针对TMB捕获推出OncoCare 890个基因的泛癌肿检测,通过大样本量计算不同肿瘤TBM值及和国际上其它数据进行对比。


杭州瑞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CTO王涛博士阐述了关于临床肿瘤检测TMB的应用上:(1)我们认为TMB指标是许多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指标之外有力的补充,瑞普研发了667基因的大panel产品,涵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MSI,HLA, TMB以及免疫疗效相关等指标,大panel价值体现在后线治疗时候的临床决策;(2)瑞普在基于TMB指标的药物伴随诊断研发上进行了布局和尝试,TMB在临床上存在的问题包括临床证据还相对薄弱,TMB计算参数和cutoff缺乏统一标准;(3)建议凝聚行业力量,进一步深化TMB共识细节,包括测序及分析等不同流程阶段所使用的参数,建立benchmark数据库,推动标准化的TMB技术道路发展。


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肿瘤事业部首席生信科学家张敏博士介绍诺禾致源与项目伙伴合作发表SCI文章79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大于6120。在肿瘤基因检测方向,诺禾致源推出NovoPM3.0大panel用于免疫治疗用药指导,通过搭建实验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存储中心、生信报告中心及数据统计检索中心,推动院内NGS基因检测在医院的落地,最终目标是自动化、国产化、规范化。


角井(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周一鸣博士提出把TMB进一步转化TNB(Tumor Neoantigen Burden),临床上再加测 RNA 就可以算出每个样本中的 Neoantigen 数量和频率,但临床目前还没有接受 TNB 这个概念。


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张宪博士介绍了国内最早进行TMB试剂盒申报,目前已完成临床试验。并介绍世和基因在血浆bTMB检测方面的经验和学术成果,明确ctDNA低释放患者筛选在bTMB检测中的重要性,助力bTMB检测标准的制定,为晚期无法获取组织样本的肿瘤患者免疫评估提供技术保障。


随后,与会各位教授与企业技术高层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表示TMB仍在不断发展中,其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问题仍是限制临床大范围应用的关键。对医生和企业而言,尽管TMB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反应相关,但在正式将TMB纳入临床实践前,仍需更多的研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TMB如何与免疫周期其他基因组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新的挑战。由衷希望能够创造更多机会让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前端企业一起参与讨论,增加交流,为迎接新时代的研究与免疫治疗挑战做好准备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讨论中很快就过去了,大家都感觉非常有成效,意犹未尽。今年10月份上海举办的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特设产业创新论坛,将会有更精彩的讨论交流。专委会将继续组织系列医研企合作线上座谈会,不打广告、不吹成绩,以问题为导向,邀请肿瘤标志物相关领域临床、科研及企业专家一起剖析问题,碰撞解法,并推动更深入的合作。系列座谈会活动由肿瘤标志专委会办公室梁婷和杨羊组织,欢迎更多企业和我们联系,选择参加活动的主题!期待后继场次更多精彩讨论!(办公室电话029-836555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