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方便、动态,肿瘤免疫治疗标志物任重道远 | TBM医研企合作线上座谈会(第十一期)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2022-5-12 17:24:29更新时间:2022-5-12 17:25:27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也已写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要点》。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积极践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理念,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验证、产业发展全链条的合作与整合,与领域内优势企业共建、共享科技创新生态圈。


鉴于近期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增大,但相识、交流、合作不能因疫情而阻隔。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积极筹备“TBM线上医研企合作座谈会”系列免费公益活动,旨在发挥学会的技术资源、科研资源及医疗资源优势,邀请领域的学术和临床知名专家及领域上、中、下游创新企业合作伙伴,搭建线上小型化、深度沟通、问题导向的医研企合作沟通平台。2022年1月6日19:00,2022年首期,总第十一期“TBM医研企合作线上座谈会”圆满举办!


图片


本期线上活动邀请北部战区总医院谢晓冬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荣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贾军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申鹏教授、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EO高志博博士、华大研究院河南分院执行院长李贵波博士、奥地利TissueGnostics亚太分公司CEO吴海博士、非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TO王楠博士、佰诺全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医学总监杨施博士、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学总监朱长斌博士,共同就“肿瘤免疫治疗标志物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这一主题展开激烈的探讨。


《 专家介绍 》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会议由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青委会主委李荣教授主持,李荣教授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精准地选择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对于肿瘤患者个体化免疫治疗至关重要。在免疫治疗新时代,临床医师需要共同关注肿瘤免疫治疗标志物的进展,以更好地指导精准医学时代的免疫治疗,另外众多免疫治疗标志物技术各不相同,临床专家有时很难充分了解与使用,也希望通过系列活动可以给临床更多指导和帮助。


首先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晓冬教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在邢金良主委的带领下,在各省级专委会、各专家工作组、全体委员青委及各企业的大力支持、协助和共同努力下,2021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五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奖虽因疫情的影响最终转为线上开启,但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共组织28个论坛、16场企业卫星会、200+精彩报告、20余个线下城市分会场,仅专委会TBM直播单平台观看点击量突破200万次。与此同时2021年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被评为先进专业委员会,专委会深入推进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与企业结合的医研企座谈会系列活动,目的在于将科研转为临床成果,服务于病患,同时期待与各位医研企专家碰撞出更多合作的火花,在肿瘤标志物临床诊治方面推动创新性研究与共识。


专委会办公室杨羊老师介绍了肿瘤标志专委会及TBM线上医研企合作座谈会情况,特别介绍了在多位临床专家倡导和发起下,专委会将全面启动《肿瘤分子诊断标志物典型应用案例集》工作,主要针对临床指南还没有统一诊疗方案的难治性肿瘤,结合NGS测序在MDT+MTB指导下进行的诊治成功的疑难案例,尽快填补国内分子诊断标志物临床案例领域的空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贾军教授指出肿瘤免疫是目前发展方向,以往食管癌没有靶向药可用,2019年以后免疫治疗用于食管癌已经非常成熟,胃癌是我国的高发病种,治疗形势非常严峻,以往只有1-2种靶向药,免疫治疗极大推动了胃癌的治疗进步。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免疫治疗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获益,如何能进一步做好免疫治疗,给病人最佳的收益,迫切需要基础研究专家和企业专家联合临床专家真正开发指导临床应用的肿瘤标志物检测产品,有着巨大的前景。另外除了PD-L1的表达之外,还有突变负荷、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生态调控等新型的标志物有很多可以深入研究的内容,希望将临床提出的问题在专委会的组织下纵向横向联合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提出了免疫治疗怎么更精准的问题,目前三大主流的免疫治疗标志物PD-L1、TMB、MSI,另外还有辅助的标志物,正向的如肠道菌群、免疫细胞、TCR多态性、新抗原、体能等,负向的如负向因子、超进展、不良反应标志物等。但每一种标志物都有所不足,很难实现准确、方便、动态。并提出PD-L1做为疗效预测biomarker存在的问题,MSI-H/dMMR mCRC PFS曲线交叉背后的可能机制问题,TMB检测平台不统一的问题,tTMB-H提示抗PD-1治疗疗效更好是更靠谱的方法吗?也有联合CD8+、PD-L1+与TMB预测NSCLC免疫疗效效能更好。最后曲教授提出怎么把主流的biomarker和正在探索中的biomarker怎么整合起来。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申鹏教授分享了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介绍了肿瘤微环境(TME)由复杂的网络组成,靶向肿瘤微环境是一种预防转移、克服获得性耐药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具有广阔前景的策略。目前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治疗包括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CAR-T/TCR-T技术,溶瘤病毒治疗,靶向肿瘤基质,靶向TME中其他细胞。但仍面临着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低应答状态,实体瘤中免疫细胞的低浸润程度,免疫抑制性TME的形成。为此也展望筛选针对不同免疫治疗策略效应敏感的标志物,设计多靶点联合的免疫治疗策略,开发新型综合性免疫激活策略。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荣教授指出虽然在全瘤种中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免疫治疗和一些尝试,取得了不错的联系,但治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多,而且在非选择性各种患者中免疫治疗总体有效率维持在20%-30%,与临床的要求其实相差甚远。各种各样的因素似乎都跟免疫治疗有联系,但又不是某一个指标能指导免疫治疗的应用。怎样抛开表象找到免疫治疗真正获益的人群就显得非常重要。


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高志博博士介绍裕策生物秉承“让肿瘤免疫更有效”的使命,瞄准“新生抗原”检测技术做为技术攻关,建成国际一流的肿瘤新生抗原检测和鉴定平台、肿瘤免疫多维检测和研究平台、专业的肿瘤免疫生信解读数据库、肿瘤免疫诊疗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库i-See。启动国内首个免疫治疗真实世界研究项目“中国抗癌-天梯计划”,并推进负向免疫调节、正向免疫调节多条管线的生物标志物产品。开发了全球首款以肿瘤免疫核心因素——新生抗原为核心的NGS大Panel YuceOne Plus系列,并布局了一系列多组学肿瘤免疫微环境检测平台,通过“基因组+肿瘤免疫微环境”综合评估,让肿瘤免疫诊疗更加精准有效。


华大研究院河南分院执行院长李贵波博士介绍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介绍了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在肿瘤免疫抑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利用单细胞空间组学发现了多种有价值的标志物。对免疫治疗方面的展望一是从肿瘤免疫微环境出发全面系统的探索肿瘤免疫抑制的产生机制以及临床用药产生的正向和负向免疫因素。二是开发针对免疫微环境全局的肿瘤诊断panel,比如空间多组学panel。三是基于肿瘤免疫抑制因素对病人制定个性化的联合免疫用药方案。


奥地利TissueGnostics亚太分公司 CEO吴海博士介绍了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在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与探索,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技术可以进行多层面单细胞级别数据定量分析,可以提供包括多色染色试剂盒、组织样本全景扫描、大于10+1色样本的全光谱信息收集、实现2D/3D多维度深度单细胞、亚细胞、蛋白、分子多维度的精准定量分析。希望为更多未知科学问题的探索提供更多更深度的数据验证工作,为临床专家提供更精准的肿瘤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思路。


非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O王楠博士介绍了非因生物以新一代靶向蛋白组学RPPA技术结合空间多组学技术和单细胞技术的整合性多组学研究策略。通过核心团队十余年的技术沉淀,将空间生物学与肿瘤耐药机理深入结合,从药物靶点、信号通路及微环境调控三个角度诠释了如何运用新组学策略开展肿瘤免疫以及靶向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


佰诺全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医学总监杨施博士介绍了全景病理技术是新一代全景病理组织分析技术,包括多标记染色、多通道成像,多指标定量病理和高通量数据分析等,非常适合分析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佰诺全景独特的定量病理识别软件及数据分析算法,并分享了既往合作的临床研究,结合具体临床案例解释全景病理技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剖析、预测标志物筛查及筛选治疗优势人群中的作用,并希望搭建全景病理分析一站式解决方案。


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学总监朱长斌博士就艾德生物基于临床应用转化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开发的工作做了介绍。艾德生物目前已突破临床小样本,FFPE样本RNA检测的技术瓶颈,开发了基于反卷积模型的PBMC亚型分类工具。目前已初步完成活检组织免疫微环境评估,免疫疗效基因表达谱(GEP)开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反卷积模型建立以及ctDNA动态监测等一系列产品开发管线布局。艾德生物将进一步致力于以临床落地为目标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开发与转化。


随后,与会各位教授与企业技术高层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表示免疫治疗仍在不断发展中,其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问题仍是限制临床大范围应用的关键。对医生和企业而言,实现对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也是研究的热门,更是新的挑战。由衷希望能够创造更多机会让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前端企业一起参与讨论、增加交流,为迎接新时代下的研究与免疫治疗挑战做好准备。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讨论中很快就过去了,大家都感觉非常有成效,意犹未尽。专委会将继续组织系列医研企合作线上座谈会,不打广告、不吹成绩,以问题为导向,邀请肿瘤标志物相关领域临床、科研及企业专家一起剖析问题,碰撞解法,并推动更深入的合作。系列座谈会活动由肿瘤标志专委会办公室梁婷和杨羊组织,欢迎更多企业和我们联系,选择参加活动的主题!期待后继场次更多精彩讨论!(办公室电话029-83655503)

热门推荐